close

博物館豐富的展品是進行各種創意訓練的極佳利器,他們具有宇宙時空的網狀脈絡,有著說不盡的故事
和五花八門的知識,這些都是創造力思考的發想基礎,值得藝術教育工作者作為課程設計的參考…

 

觸發創意的博物館封面.jpg  

  

亞倫加頓豪斯著 Alan Gartenhaus,陳羚芝譯(2006):觸發創意的博物館MINDS IN MOTION。臺北市。
五觀。

 

 

創造力開發與培養是近代藝術教育的主流。誠如作者所言:「人們利用博物館以激發創造力,是不需要
專家協助的。藝術品是我們練習觀察與想像的起跑點。」

藝術教育的發展是循序漸進,每階段總是因應時代需求或補足缺失,共歷經「學生中心」、「學科中心」
、「社會中心」三個主要的階段。


「兒童中心藝術教育」(
child-centered art education)--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習者的表
現與創造力的啟發
 

20世紀四○年代由美國羅恩菲爾(V.Lowenfeld)、英國里德(H.Read)所興起的,它的藝術教育目
標在於開發兒童的創造性並促進兒童人格的健全發展(
Lowenfeld 1939,1957Read,1958),強
調兒童的藝術表現是由內而外,是自然成長的表徵,故成人應鼓勵兒童自我創作力的開發,而不該把成
人的概念或過多的干預加諸在兒童的創作過程。

此一理論,終究因其限制了藝術教育的範疇與功能,遭受許多批評。


「學科本位的藝術教育」(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簡稱DBAE)--以學科為中心,
強調學系統性的課程與教師的教導
 

八○年代,艾斯納(E.W.Eisner)、古利爾(W.D.Greer)、克拉克(G.A.Clark)等人正式將藝術視
為一門學科,以藝術創作、藝術史、藝術批評、美學為學習內容的四個領域,並透過系統化的課程設計
與規範性的目標評量,來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認知。所以,學習不再只是由內而外(自我創作表現)還需
兼顧由外而內(鑑賞、批評與美的感知)的學習。然而
DBAE建立了嚴謹的課程結構,實施教學時,若
未能應用適當的啟發方法,恐流於專家知識的傳遞,再加上它忽略了社區或社會層面對於藝術教育的關
聯性與重要性,可能形成藝術教育與社會之間的隔閡(黃壬來,
1995)。


「社會取向藝術教育」--
以發揮藝術教育在社會價值的功能、強調藝術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

九○年代左右,由梅耶(May)、史塔爾(Stuhr)、布朗第(Blandy)、費德曼(Freedman)等學
者們提出某些主張:
一、藝術教育是一動態媒介,沒有固定結構,並且根據社會環境反應當前問題。
二、藝術教育隨社會重建而改變,今日藝術教育目的在促進社會公平,包括對不同性別、種族與文化的
     重視。
三、藝術教育內容包含視覺文化,並強調多元文化現象。
社會中心的藝術教育認為藝術不再困囿於藝術,藝術必須突破時空限制、盡釋種族與文化隔閡,廣伸觸
角到每個世界的角落!

 

本書提出許多利用博物館作為媒介與資源,所規劃的創造力培養與訓練課程,符合社會取向的藝術教育
精神,具體可行,故摘錄以提供教師或家長們參酌延伸,設計適合各地域性的教材。

◎現今教育多被教導使用聚斂整合的「聚合式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可以集中焦點或整合想法,

    以決定正確答案為何;但發散放射的「放射式思考」(divergent thinking)的思考能力卻常遭忽視(雖

    然,此方式允許思緒發散出去、天馬行空的無限擴張,允許同時涵蓋多種可行的解決方案,是現代社

    會所企求的思考模式…)。

◎創造力包含以下元素:

    一、放射式思考。

    二、不論某人傾向相信什麼,他都能接納新的思考方式。

    三、不斷努力了解、改變。

◎創造力超越了習慣與主見,是一種想出各種點子的可能性的能力,可導致自我發現與改變,以及更高

    層次的理解。能幫助我們「無中生有」,發展新的覺知能力。

◎劍橋大學思考與認知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inking and Cognitive Research Tryst)創辦人愛德

    華.德.波諾(Edward de Bono)為創造下定義:「創造力思考包括個人化的過程,例如看待事物的新

    方式、組織整裡事物的新方式、對各種想法的新態度等。」

◎人們發現重組或思考新事物時會很有創意。它是非常個人化的經驗,拿來和其他人相比較是不恰當的

    做法。

◎教育權威保羅.托倫斯(E. Paul Torrance)和基佛(J. P. Guilford)觀察到創造力思考者至少有四種思

    考方式。(略分為四種,皆可單獨存在或與他類型合併)

    一、流暢性(fluency)。流暢性思考是產生許多可能性、想法或結果的能力。此人可以想出無數的點子。

    二、彈性化(flexibility)。彈性化思考是發展多樣化觀點的能力。此人會挑戰權威,因為他們會不斷試

            圖找出「唯一解答」之外的其他答案。

    三、原創性(originality)。原創性思考是產生不尋常、獨一無二、或高度個人化的答案或想法的能力。

    四、細緻化(elaboration)。細緻化思考是開拓、發展、與潤飾想法的能力。

◎以上這些特性在公開場合活動的小孩身上最為明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要壓抑天生的創造能力。

◎我們處於「高速時代」中,追求速度和立即的報酬成為主要目標。我們以迅速而非以品質來衡量「好」

    的標準。

◎「一事告成,樣樣稱心」(Nothing succeeds like success)每一次的成功,每一次的勝利都滋生了下次再

    試與前進的勇氣與自信。

◎創造力思考是一種技巧。歐斯鵬(Alex Osborn)、帕恩斯(Sidney Parnes)、比恩迪(Angelo Biondi)和

    崔芬潔(Donald Treffinger)等人研究發現創造力是可以被激發的。而且經過鍛鍊之後,創造力也可以

    提升。

◎兩地之間的距離如何測量?如果是開放式問題,則可能包含許多答案:

    *以英哩計算。

    *以公里計算。

    *以各種不同行駛速度花的時間計算。

    *以步伐數計算。

    *以行走所消耗的卡路里計算。

    *以使用各種飛行器的非行時間計算。

    *以使用各種交通方式消耗的燃料計算。

    *以經過的行政單位(州或郡)數目計算。

    *以經過的時區計算。

    *以分隔兩地戀愛中人所「感覺」的城市距離計算。

    *以公車、火車或飛機票的價格計算。

    *以橫跨兩個城市所需要的橡皮筋數量計算。

    依此類推。

◎開放式問題的提問方式:

    *旨在激發大量答案的問題或作業。「你能想到多少種…的答案?」、「盡可能表列出…的各種答案。」

         ,這些問句可以激發流暢性思考。

    *旨在刺激多樣化答案的問題或作業。「你對…的其他看法是?」、「關於…你還有想到其他答案嗎?」

        ,這些問句可以激發彈性化思考。

    *旨在激發較為個人化答案的問題或作業。「你會怎麼做…?」、「告訴我們你個人的…」,這些問句可

        以挑戰參加者發展個人化的想法,鼓勵獨創性思考。

◎身為帶領者的責任是要促進及鼓勵創造力思考,而不要著重在是非對錯的判斷上,要抱持開放的心胸

    ,接受不同的推論。

◎對大多數人來說,缺少正面回應和產生負面反應的效果是差不多的。在你的反應類型和聲調兩者之間

    ,必須保持一致。

◎試著避免讓參加者為了贏得領導人的認同來做任何事,因為這不該成為創造力思考的內在滿足動力。

◎要有耐心。當你提出一個問題,或交付他們一項任務時,不要期待他們立刻就有反應或答案。要給他

    們時間思考、反省,以及重新考慮答案;用創造力來思考,是需要花時間的。

◎博物館利用可以學習「藝術史」或「自然科學法則」等特定的資訊,也可以把目的放在練習一種創造

    力的思考方式。

◎在博物館裡練習創造力的思考技巧是很容易的事情。把看到的物品當成發想的媒介,讓他們產生「第

    一個想法」,然後…

    一、把焦點放在那些引人注意和有趣的物品上。

    二、孩子們不一定要看過博物館裡的每一樣展覽品。

    三、小孩子可以自由行動,或與其他人一同參觀。

    四、慢慢來,不要急。

    五、盡量不要先看作品說明。

    六、鼓勵孩子進行心智冒險。

    七、不要集體對展示品進行批評。

    八、多花點時間!

◎博物館的首要義務就是保護藏品文物。所以在館內只能使用鉛筆(版主:終於有人正式提出這件重要

    小事了。),用小筆記本,絕對不允許碰觸展覽品或展示櫃。

◎運用博物館可以訓練個人在流暢性、彈性化、原創性、細緻化等方面的能力,現就書中提及的許多活

    動擇要摘錄其中較為吸引我的單元,當然,還有許多漏網之魚,建議你直接看書比較快啦!

 

 

 

訓練能力

名稱

方式

流暢性

彈性化

原創性

細緻化

 

 

我的博物館

列出20個描述自己的字眼或句子,然後規劃一個自己的博物館,並思考「館名」和「鎮館之寶」。

 

 

時光膠囊

寫出或畫出七件將放入時光膠囊的物品,總大小不超過32開(流暢性)。讓每人多加一項物品(原創性)。假裝自己是兩百年後的人類,以研究者姿態解說以上八件物品(流暢性)。

四個問題

選一張很容易看出是早期風格的畫作:

一、如果是今天才畫的,圖中哪些事物會改變(流暢性)?

二、圖中哪些場景可以看出當時的生活情況(彈性化)?

三、如果是你要畫當代的生活,你會選擇哪一種場景(原創性)?

四、試著把(三)畫出來,記得要畫出所有細節(細緻化)。

 

 

 

如果可以

改名字…

進入歷史博物館,每人找出10件難以辨識名稱的物品,依每一件物品的外型或聲響想一個「好笑或愚蠢」的名字。打亂名牌讓每人去找出盡可能符合名稱的物件,然後進行討論。

我是策展人

curators

想像自己家的客廳就是博物館,你希望兩百年後的觀眾會從中看到什麼,你想增或刪什麼?(創造力是很個人的事,請尊重觀察、溝通或新的資訊呈現方式)

 

 

說故事

一、每個人針對博物館中某一項物品,自編一個故事。

二、選擇兩件表面上沒有相關的物品,自編兩物品共同完成的某任務。

三、讓每人任選一項物品,然後自編一個此物品如何救了某人的故事。

四、分組共編一個故事,將展場所有物品都包含在內。

 

 

體驗古早味

參觀完畢後,讓每人畫出某展間的細節。然後描述出展間的所有聲音。

繼續描述聞到的味道、所有物件的觸感。

 

 

分門別類

列出博物館30件物品名稱。找出共同特性(第一層分類)、再繼續找出分類項下的特性(次級分類)…,直到剩下三樣無法分類下去的物品為止。

 

 

一加一等於發明

先選出20樣物品。把一張紙分成左右兩邊,各放10樣物品。從左邊選一樣物品,畫一條線,連到右邊的另一樣物品,結合這兩樣物品做成一項發明。

 

換帽子

選一樣物品,然後依「生命科學」、「物理學」、「社會學」的不同立場

針對單一物品進行思考的「換帽子」(轉換觀點)。

 

 

可行與不可行的答案

針對單一物品,選擇一起進行活動的夥伴,運用觀察力和想像力,對以下問題進行發想:

一、這個物品是怎麼來的?

二、這個物品可能有哪些移動方式?

三、為什麼這個物品是這個顏色?

四、為什麼這個物品是這個形狀?

五、你可以用這個物品做什麼?

 

 

這是啥?

與夥伴各自於博物館中找尋一件物品,並盡量寫下此物品的各種描述

,但不可揭露物品的真正身分和用途,請對方依文字描述畫下自己對物品的想像,之後再帶對方去看館中真實物品並分享討論。

 

 

 

隱喻式說法

選擇一件較不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大家討論過作品的優缺點之後,請說出這件作品的明喻或隱喻。如:「這件作品像個堡壘」或「這座雕塑就像一張皺紋紙」。

 

 

勉強合身

一、寫出所有與貓的個性或外形有關的形容詞,包括各種感覺。

二、挑選一件大家感興趣的作品,寫出吸引大家的原因。

三、利用貓的屬性與特質來思考這件藝術品,例如:「柔軟的像隻貓」

    、「彎得像隻蜷曲的貓」。

四、比對兩次以不同角度所觀察的結果有何差別。

 

 

反向學習

一、找一件自己最不喜歡的作品。

二、研究這件作品的用色、質感、形狀、韻律、主題等。

三、強迫自己從上述方向中硬找出作品的優點。

四、回答下列問題:

  (一)作者知道如何跟觀賞者溝通嗎?

  (二)你認為藝術家有達到他想傳達自己想法的目標嗎?為什麼?

  (三)你認為藝術家為什麼選擇在作品裡運用這些意象來傳達他的

       訊息?哪些意象成功傳達了藝術家的想法?哪些不成功?

  (四)如果你要帶隊導覽此件作品,你會怎麼敘述?

 

藝術批評

一、找一件普通的作品,想像它是世界名畫,以它為標準記錄各種繪

    畫表現方式。

二、選擇一位名家作品,並以上一件作品為基礎,評論後者哪裡做對

    了?哪裡做錯了?應該如何修改?

以偏見看世界,往往會有不同的看法,但也因此會激盪出不同的思考。

 

 

全都

寫在臉上

找一張肖像畫,試著從畫中物件或人物細微表情編擬一個故事,主旨不在故事是否正確,而在細微到全面的關照訓練。

 

隨處可見的線條

一、先讓成員思考剛才到博物館的路上所見的各種線條。

二、找一件藝術品,讓參加者凝視一會兒,找出線條來。

三、發表個人所看到的線條。

 

相關書評

『觸發創意的博物館』書評

http://blog.yam.com/fubobi/article/19335311

 

好書摘抄--『觸發創意的博物館』

http://tw.myblog.yahoo.com/jw!T3sxwTKUBRvjqsrQGpxhxA--/article?mid=64

 

相關書籍介紹

http://www.anobii.com/books/019cb5c59adb1ba27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沈杯 的頭像
    沈杯

    小沈老師的美感教室

    沈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