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應溪山國小翁世盟校長邀約,規劃運用情境引導教學的模式,設計適合溪山國小校園情境的攝影教
學,進行有趣而實用的攝影課程…
後現代文化觀的教育環境,學校藝術教育除了邁向多元文化的發展外,80年代的學科本位藝術教育
與90年代的社會取向藝術教育思潮仍然活躍,運用情境引導教學的模式,規劃設計適合溪山國小校園情
境的攝影教學,進行有趣而實用的攝影課程,其中參酌許多專家的教學經驗,融入溪山的社區精神,規
劃的這套課程,實施下來受到學生熱烈反應,學習成效令人期待…
二、背景說明:
「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在現行九年一貫藝術人文領域視覺藝術教學部分,從早期的創意取向
--學科取向--社會取向到現今後現代取向的藝術教育思潮下,教育內涵除了DBAE美術教育的四大範疇:
美術創作、美術鑑賞(分析、批評)、美術史與文化、美學(審美感)與藝術創意外,融入社會議題,
並跨領域結合全人發展是大夥兒努力的方向。
近代國小藝術教育積極朝向多元化發展,尤其社區資源取向的趨勢,將促使藝術教學結合學童的生活
環境與生活經驗,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源,使得實行藝術教育不再囿限於固定的學習空間;同時,教材
教具與師資人才也因獲得社區的分享與支援,而將有效提升兒童的學習興趣與成果。
教育部訂於90學年度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的基本內涵,即強調以生活為中心;課程不再只偏重藝術製
作技巧,而是實質規列探討反映社會環境特色的教材與議題、社區資源和鄉土意識(陳榮瑞,2002)。
溪山國小位於臺北市東北隅之水源保護區,楓林橋以北屬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風景優美,林相變化
豐富;學區內家庭大多以農工維生,學生大都質樸善良,吸收能力強。這些都是實施情境式引導教學最
佳利基,亟需教學者積極規劃引導。
「攝影教學」是在九年一貫美術教學中能達到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的教學課程,兼
具理論與實務,在當代藝術發展中,值得在小學階段進行教學的單元。
三、基本理念:
「藝術與人文」即為「藝術學習與人文素養,是經由藝術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本
課程設計以培養未來公民熟悉攝影技巧,具備基礎藝術知能,鼓勵其融入學校社區,發掘生活之美,並
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將藝術運用於生活之中。
四、課程目標:
(一)探索與表現:探索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表現創作的想像力。
(二)審美與理解:透過討論、分析、判斷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攝影作品的審美經驗與見解。
(三)實踐與應用:運用攝影媒介發掘學校社區的美,結合科技,開發有規劃、有感情的創作經驗與方
向。
五、先備經驗:
(一)色彩學調和色、對比色概念。
(二)數位相機技術(開關機、zoom鏡頭使用、拍照、刪除相片等)。
(三)校園環境觀察。
六、能力指標與六大議題 : 1-3-1 1-3-2 1-3-5 2-3-9
七、教學概要:
(一)了解相機的構造
(二)熟練數位相機的使用方法
(三)活用各種不同構圖方式
(四)建立攝影倫理基本概念
(五)發現校園與社區的攝影之美
八、教學方法:討論、實作、鑑賞、發表
九、評量方式:討論發表、作品呈現、學習態度
十、延伸教學:
(一)攝影記者:上課中請某位學生(可依教學需求刻意安排)擔任攝影記者進行教學攝影,並於第二
節直接播放作為攝影優缺點討論使用。
(二)攝影記錄:指導學生將個人攝影優秀作品加以沖洗,並製作成完整作品(內含主題、時間、地點
、想法及美工),再進行全班展示觀摩。
(三)攝影五連拍:請學生一至三人至臺前( 可攜帶桌椅等道具 )擔任模特兒,由其他學生擔任攝影師,
進行五連拍攝影。一方面可激發學生對自我肢體表情的再認識,另方面也可提供學生
對攝影取景的練習機會。
十一、實施方式與時間
(一)方式:由筆者親至溪山國小教學
(二)時間:97年11月11日13:20-14:10兩節課
(三)對象:溪山國小五年級學生
十二、教學設計:
情境導向學習的攝影藝術教學設計
十三、教學活動紀錄:
情境引導式的教學設計,其特點在於與學生密切相關,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容易引起學習動機及興
趣,也較能進行教學反思與深度學習。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者除了依據教學計畫與現場反應外,
更隨時觀察學生學習狀態與團體動力發展,其中發現不少值得探究與玩味的片段,紀錄如后:
(一)教學內容
(二)上課內容摘錄
1.學生對於攝影這項創作活動是充滿好奇與喜愛的,尤其是數位攝影更具創作的即時性,在略具攝影
概念與技巧訓練後,即可進行拍攝工作。
2.對於沒有相機的學生,則採取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
3.教材內適時融入溪山國小的紀錄照片,讓學生欣賞自己生活的環境。
4.學生對於五連拍的教學設計感到極大興趣,但也因平日缺少這方面的練習經驗,所以顯得較為扭捏
不安。
5.由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於視覺藝術語彙及美的原理原則有相當嫻熟的認知,可見溪山國小視覺
藝術教育的基礎工作紮實且具效能。
6.學生對於校園景色非常熟悉,也能正確回答各校園角落的特色,顯見學校在學習環境營造及藝術校
園的規劃上著力不少。
(三)教學歷程
十四、學生的反應與回饋
我們都知道一場「完整的教學」必須在教學目標之下,掌握學生狀態,善用教學策略,擬定教學計
畫,有效班級經營,多元教學評量,繼而進行教師自我教學檢核與省思;如此環環相扣的教學設計,是
我們成功教學所積極努力的目標。尤其是教學效能檢視,往往視為教學進步的重要歷程。
「教育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如何引領學生由『自然人—文明人—自
我實現—自我超越』的全人格發展,追求健康、快樂、平安、幸福的人生,都有待教師之「教學效能」
(teaching effectiveness)發揮積極正向的價值與功能,能成功的學習,教師能樂在教學。」(陳木金,民
88)
國內外目前有關於「教學效能」的重要研究,多採用以下兩種概念:
(一)教師自我效能(tescher efficacy)
以教師主觀地評價自己能夠影響學生學習成敗的一種知覺、判斷或信念,並預期學生可達到一些
特定教育目標或有進步表現結果。
(二)教師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
主要論點是以有效教學為核心,探討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能講求教學方法、熟悉教材、激勵關懷
學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或行為上具有優良的表現以追求最好的教學成效,達到特定的教育目標
綜觀國內外各家說法大同小異,以張德銳教授團隊所研發的「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為基礎,嘗試
以「學生為中心」的角度研擬「教師教學回饋表」,進行顧客導向的服務檢核,並進行教學成效探討。
…………………………………………………………………………………………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檢核表(參考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
小朋友,這份問卷是針對這個單元所提出的問題,老師想知道你上完這個單元,對於上課的方式有
沒有甚麼看法?這份問卷是不打分數的,請你以自己最真實的感覺填寫,老師會很重視你的回答,你的
意見將做為老師設計下一個單元的依據,謝謝你的認真填寫!
沈榮林老師
十六、教學者教學省思
(一)教學清晰部分(A)
1.整體而言皆呈正向顯著回饋,尤其在A1-1學生肯定教師教學非常清楚。
2.在A1-3課程與生活互相結合,由學生回饋中提醒了教學者應留意課程設計時內容的年代與生活的密
合度。
3.A2-1由簡單教到難的內容部分,則提醒教學者留意教學過程是否太快。
4.值得注意的是A2-2新舊學習經驗連結、A2-5要求做完回家作業、A2-6下課前教師的綜合統整等部分
應再加強。
(二)活潑多樣部分(B)
1.整體而言學生對於教師教學活潑多樣的部分多呈現正向回饋;對於B1-1與生活相關、B2-2 所有學生
都參與學習活動、B2-4鼓勵操作發表與創意、B4-4教師會追蹤問答等部分則持高度肯定。
2.從學生回饋中提醒教學者需注意B1-2應用有趣活動吸引注意力、B2-3互相合作討論學習、B3-2教師
會熟練操作投影機、B4-3教師待達時間等部分,有部分學生需要教師多留意。
3.特別需要深究討論的是B1-3給予學生成功經驗、B1-4鼓勵注意力不集中同學發表、B2-1多樣的教學
方法、B4-2多運用開放性問題等部分。
(三)有效溝通部分(C)
1.此部分學生回饋落點明確,顯見學生對此項度呈現高度滿意,此與教學者個人教學特質有關。
2.考驗題C1-4教師整節單元運用多媒體教材,並未使用板書;學生全數回應正確,可見此份問卷呈現
高度信度。
3.提醒教學者需留意的是C2-1教學者表情、C3-2打斷學生回答、C3-3覆述問題、C3-4鼓勵學生並提出
適當建議等部分,有部分學生認為上述項度可再加強。
(四)班級經營部分(D)
1.從學生回饋統計中得知此單元學生呈現高度肯定。其中,D2-2教室布置、D2-3情境布置、D3-3處理
同學間衝突事件、D4-3同學不好行為的指正等部分,因教室情境為原任教師之適情適性的布置,兩
節課教學過程中,學生非常投入,未發生衝突或分心事件;故此部分學生回應呈現兩極表現。
2.教學過程需留意的是D2-1依教學需要改變分組、D2-4於教室展示學生創作作品、D4-1即時性鼓勵等
部分,有部分同學提出不同意見。
3.D3-1訂定合理班規以維學習秩序、D4-4清楚說明獎懲原因,不隨便處罰;此二向度受到學生高度肯
定與重視。
(五)掌握目標部分(E)
1.整體而言,此單元回饋皆呈正向回饋;除E2-4行間巡視部分,因為教室桌椅安排,組與組之間相距
太近,故減少部分行間巡視;應該克服。
2.在E1-2設計不同活動與作業、E1-3準備不同教具與參考資料、E2-2目標陳述,建立目標期望、E4-2認
知與技能學習等部分呈現肯定與回饋。
3.學生回饋中可見E1-1適時調整學習難度、E2-3上課突然中斷、E3-4學習落後補救教學、E3-5學習資優
加深加廣等部分應留意同學反應與回饋。
(六)其他部分(F)
1.此項度為作者依個人20多年國小藝術與人文教學經驗,所設計編擬的教學檢核內容。
2.學生對於F1-3教師提供欣賞優秀作品、F1-4指導工具使用方式、F1-9準時上下課等部分持高度肯定回
應。
3.在F1-1針對個別需要給予個別幫助、F1-6告知新的展覽資訊等方面,部分學生回應認為可以再更多一
些。
4.值得注意與檢討的是F1-2跟每位學生個別講話、F1-5博物館禮儀教育、F1-7教師的部落格、F1-8互相
欣賞與評論同學作品等部分,較多學生認為不足;探究原因,教學時間不足是一大因素,另外,課
程設計上若能安排隔周出現學生作品後再上課,就能進行作品欣賞評論的課程。
十七、結論
(一)整體而言,學生對於老師在「實用的攝影教學」課程內容的教學清晰、活潑多樣、有效溝通、班
級經營、掌握目標等部分皆表高度認同,持肯定態度。
(二)教學技巧部分:合作學習、發問技巧、開放問答、待答時間、多元評量、作品欣賞等部分皆可再
精進。
(三)班級經營部分:情境布置、作品展示、加深加廣、補救教學等部分可再加強。
(四)其他如:博館教育、藝術評論等部分經由檢核結果得到教學提醒。
(五)每單元進行結束後,由學生抽樣進行教師教學檢核,數量龐大,且還需進行電腦建檔,未來將朝
向e化處理目標努力。
(六)經由「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檢核」之後,可以了解學生得學習想法,若再輔以教師自我 檢核與同
儕觀察檢核,則更能真實呈現教學效能,以做為教師精進課堂教學能力之參考依據。
(七)整體而言,以情境導向學習的藝術教育理論概念所設計與實施的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對學
生而言是充滿學習動機,且能結合生活與社會需求的思考模式,但在課程設計時,需依據學校環
境的地域性、個別化的特性整合,方能發展出獨具特色且適合師生學習的藝術教育統整課程
十八、結語
以社區取向的情境導向的藝術教育設計所發展的課程,係結合學生生活背景經驗,整合學校教育與社
區相關資源,不僅促進社區功能的強化與形塑社區文化的特色,同時,藉由活動參與的機制,提供學生與
學校、社區互動的機會,得以讓學生更深刻體驗人與環境的密切關係,有利於推動學校文化與社區文化的
傳承與發展。
未來統整課程教學設計可朝向水平式的學科領域統整,或垂直式的年級階段統整;正式課程與非正式
課程的統整;教學時間與教學空間的統整;學科領域內、學科領域間、或主題教學核心的統整方式來設計
課程內容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藝術教育統整課程中,培養美感經驗與文化素養。
整體而言,以情境導向學習的藝術教育理論概念所設計與實施的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對學生而
言是充滿學習動機,且能結合生活與社會需求的思考模式,但在課程設計時,需依據學校環境的地域性、
個別化的特性整合,方能發展出獨具特色且適合師生學習的藝術教育統整課程。
(未設定內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