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康健雜誌》進行「聰明選購保健食品大調查」發現:許多人買保健食品,不看標示、產地、認證,只聽人家說這不錯,就掏錢;提早進行預防醫學當然是最好的保健之道,但必須在使用之前先針對個別身體狀況進行諮詢,讓專業醫師團隊提出建議,真才是負責任的做法,至於那些號稱所有的營養都濃縮在同一罐裡的「百病解藥」,還是少碰為妙吧...

全民瘋保健食品!如何聰明買,正確吃?---聰明選購保健食品大調查

文.康健雜誌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6531

2010/05 康健雜誌 138  

經濟部2008年統計,國人吃掉的保健食品高達670億元,足以蓋一棟台北101大樓(580億元
)。
全民瘋保健食品,究竟如何避開風險,吃對買對?《康健雜誌》日前進行「聰明選購保健
食品大調查」,成功訪問1,289位20歲以上台灣本島22縣市民眾,調查發現:不分男女老少
全民瘋保健食品,不看標示、產地、認證,聽人家說這不錯,就掏錢,買保健食品像買零
食;知道食品與藥品有交互作用的人,不到一成。民眾和政府都還有需要努力的空間。

A‧男女老少,全民瘋保健

台灣保健食品學會理事長潘子明預估,未來三年國內保健食品整體市長成長率10%。《康
健雜誌》調查結果反映,不分性別或年齡,有高達九成五的民眾吃過保健食品。

超過七成有買過保健食品,購買次數集中在兩個極端,5次以下最多(34.7%),其次是16
次以上(20.58%)。從年齡來看,輕度購買者(1〜5次)中以20〜29歲最多,40〜49歲與
60歲以上這些中、老年人偏重度購買(16次以上),顯然,政府不應只針對老年人做衛教
宣導,年輕人的購買力也不容小覷,應該被重視。(表A-2、A-3)

在花費上,一次最高花3000元的人最多,佔了40.5%,其次1000元以下;仍有超過一成民眾
最高一次花費在萬元以上,這些人以30〜39歲、高中職學歷為多。

八成一的民眾為自己而買,半數幫親友買,三分之一為了小孩買;有趣的是,還有不少男
性會為客戶、同事、親友而買,社交意味濃,女性則較常替小孩買。(表A4)

最常在哪裡買?雖然政府積極取締地下電台,調查發現,民眾購買的管道相當多元,藥局
行第一,其次是直銷通路(或朋友介紹)、連鎖藥妝店、大賣場、醫院診所,至於電視購
物頻道與網購也有一成多,社區活動中心、遊覽車也是新興促銷管道(表A-5)。

北中南部民眾最常在藥局購買,但東部卻被直銷通路攻佔(60.91%),在診所、醫院購買
的比率也是各區最高的(7.94%)。這幾年,電視購物頻道異軍突起,甚至有「類談話性
節目」,其實廣告置入。從這次調查發現,女性、40〜49歲、學歷高中職、北部地區民眾
,最常在電視購物頻道買保健食品。

三總臨床藥學科主任李權芳提醒:燒杯不是你的肚子!民眾要有思辨能力,銷售員慣用的
實驗手法,在電視上放個燒杯,倒一點粉進去,油被吸附住之後就沉下去了,然後就宣稱
這個產品可以吸收油脂,有瘦身功效。但實驗不代表在你肚子裡也會結塊讓大腸吸收,結
塊之後更不代表幾個小時候會順利排便出來。此外,即使名人代言,民眾也要有能力辨別
,如果這位名人沒有醫療專業,憑什麼要相信他?

《康健雜誌》提醒民眾五大最常見的山寨版保健食品,分別是:善存、銀寶善存、維骨力
、骨力膠囊,以及大幸正露丸。(表A-6)

B‧超過半數的民眾擔心買到黑心貨傷身失財

調查發現,五成三的民眾擔心買到有害(黑心)或假冒的保健食品,擔心因而造成金錢損
失的有五成五,擔心因此讓身體受到損害造成不良影響的有六成五。(表B-1、B-2、B-3)

擔心歸擔心,民眾購買時的考慮因素最主要是聽朋友或查網路口碑推薦(28.24%),有認
真看是否有衛生署字號、保存期限、看產地、有無實驗證實的比例各只有一成多,顯然不
是理性購買。另外,民眾對廣告代言人可不買單,只有2%以此做為考量(表B-4),「這
滿有趣的,應該讓廠商知道民眾沒有那麼在乎,」北醫藥學系教授鄭慧文顯得有點意外。

親友推薦比醫藥專家還管用,國人隨便聽、任意買的行為讓鄭慧文很不以為然,他直言,
民眾如果真擔心,買的時候為什麼不審慎些,不張大眼睛仔細看產品標示,「民眾對自己
的身體不負責任,沒人逼你買,結果不好卻要別人負責,這更不負責任。」

◎ 半數東部人靠朋友或網路口碑

東部民眾跟北中南部很不同,考慮的購買因素除了聽朋友或網路口碑之外(49.2%),聽
藥師、醫生推薦的比例也高(44.46%)。

調查也發現,近六成民眾購買時沒有先經過專業諮詢或要求提供相關資訊,僅四成有諮詢
,最主要的諮詢對象是藥師(49.96%)、醫師(39.75%),找營養師諮詢的比例竟低於網
站、網友諮詢。(表B-5)

東部地區最常找的專業人士是親友(44.66%),26.72%的人找醫師、13.42%找營養師、
11.89%護士、只有一成找藥師諮詢。東部民眾願意相信醫師、藥師的專業推薦,但實際購
買時的諮詢對象竟然是親友,這樣的矛盾存在於,「東部人不容易找到真正的專業人士,
」藥事品質改革協會理事長余萬能直指問題核心。

藥局少,找不到藥師諮詢,醫院更少,營養師難求,只好聽信直銷或親友,這是東部民眾
的困境,值得社會更多關注。

如果買到不合格的保健食品該跟誰申訴,近六成民眾自認為自己知道,其中有53.84%認為
是消基會,但是正確答案「各縣市衛生局」竟只有6.87%答對(表B-6)算連同衛生署、消
保官統統加起來,佔比也僅三成八。

「這表示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不夠,」蘭萱指出。原本屬於衛生機關的職責,卻讓民間組織
專美於前,消基會即使不具公權力仍受到國人認同,政府應多多主動出擊,用專業與熱忱
,換得民眾信心。

◎ 民眾在意療效,政府卻用食品概念管理

調查發現,民眾最關心保健食品有沒有療效,佔了四成五;其次是品質與安全(35.21%)
、衛生局有沒有確實稽查(23.75%);至於成分、產地、價格等真正應該要關心的項目,
顯然沒被消費者重視。(表B-7)。

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認為,這份調查結果凸顯出一個問題,民眾對保健食品的定位跟政府
大不同。顯然近半數的民眾在意療效,想讓血液循環變好、氣色佳、瘦身等,「這是民眾
概念中的療效,」所以消費者會去請教藥師,而不是營養師,這是在醫療的架構下去思考
,而不是食品的概念;偏偏政府自己畫了一個餅,說這屬於食品,就用食品的概念去管理
,兩者之間有很大的落差,「政府的管制在一個層次,民眾的需求卻在另一個層次,有點
雞同鴨講,」張苙雲指出,這也是食品、藥品管理中間相當模糊的地帶。

C‧民眾健康知能有待加強

民眾普遍知道藥物會有交互作用,尤其中藥與西藥,多數人卻忽略了食物與藥物也有交互
作用。調查發現,九成的民眾不知道牛奶與抗生素同時食用會減少抗生素的藥效(表C-1)。

牛奶是生活常見飲品,抗生素則廣泛用於喉嚨痛、牙痛、肚子痛、眼藥膏、外用或內服治
痘藥、甲溝炎、中耳炎、咽頰發炎、扁桃腺發炎等細菌感染;當牛奶遇到抗生素(尤其是
四環黴素抗生素),鈣離子會與部份藥物結合,形成不溶性的鹽類,降低吸收。

至於人蔘和阿斯匹靈同時服用會有什麼影響?超過九成的民眾不知道(表C-2)。衛生署中
醫藥委員會中藥組長王鵬豪指出,人蔘跟阿斯匹靈同時服用可能會增加出血的可能,建議
要分開吃,且間隔1〜2小時。

以藥學觀點來看,為了安全起見,藥物不要跟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同時服用,尤其保健食
品通常沒有明確標示內容物,跟不同的藥物併服可能會有不同作用甚至影響藥效,王鵬豪
提醒。

調查還發現,超過六成民眾不知道保健食品開封後需將裡面的乾燥劑或棉花丟掉(表C-3)
,棉花可能吸附濕氣及髒污,乾燥劑則是一接觸空氣後,吸濕功能就降低,建議丟棄,亞
東醫院藥劑部主任孫淑慧解釋。

瓶罐開封後應多久食用完畢?五成三的民眾誤以為是根據瓶罐上標示的保存期限,只有
6.55%答對(表C-4),「建議開封後3〜6個月就不要再使用了,容易變質或潮解,」孫淑慧
說。

調查方法說明:
「2010年保健食品大調查」,是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在2010年2月27〜3月3日進行,以台灣
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作系統加尾數2碼隨機抽樣,成功訪問1289位20歲以上台灣本島22縣市
民眾;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2.7個百分點以內。調查結果已對受訪者性別
、年齡、教育程度及地區進行樣本代表性檢定後加權處理。(調查小組:天下雜誌調查中心)

《康健雜誌》 提醒您如何聰明選,正確吃  如何「聰明選」保健食品

找大品牌或GMP藥廠製造的健康食品
•完整標示,成分,製造商地址電話,消費者專線
•多諮詢營養師或藥師,弄清楚自己缺少哪些營養素
•不要同時服用不同廠牌的產品,避免某個營養素過量
•少去奇怪的地方買保健食品(如:傳統市場、夜市、遊覽車)

如何「正確吃」保健食品
如果一天沒有吃到五蔬果,建議補充營養素
•若吃一段時間生活型態有改變,就可以減少保健食品的劑量
•面對親友推薦或贈送,應拿出知識與理性判斷該不該吃以及吃多少

請政府加強把關
•加強產地與來源標示
•劑量標示應統一採取百分比推算,方便民眾推算,以避免服用過量
•衛教對象別忽略年輕人(超過七成會買)
•多關心東部民眾健康照護
•收集更多食品與藥物交互作用的實證研究並公告
•加強網路查詢服務

14.jpg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