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時看到的一些教育研究和新知,總是必須將之連結到自己的工作內容,從中擷
取與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作為,與時俱進的反思才能讓自己更行進步囉!

 

哈佛教育學院「零計畫(Project Zero)」的副研究員 Ron Ritchhart 出版了他的新作:
智能的意義、重要性及培養方法
(Intellectual Character: What it is, Why it Matters, and How
to Get It, 336
)。根據 Ritchhart 的說法,人類的智力並不是能力的彙集,而是心態
或行為模式的綜合。

Ritchhart 認為,智能主要包括六種心態:好奇心(curious)、開放的心胸(open-minded)
、能反思(reflective)、有方法的思考(strategic)、存疑的態度(skeptical)、及求真(search
for truth and understanding)
的熱忱。「當我們把認知能力看作是行為模式的組合,而
不是傳統上相信的一種天生的本能,智力就變成了是教育工作者可以教導的能力
。因此教育者應該教會學生的是面對問題時的思考模式、及方法,而不是教導他
們答案。」

另一份由藝術教育聯合會(Arts Education Partnership, AEP)發表的報告發現,學習藝術
與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及刺激學生達到最好表現之間有重大關連。報告還進一步
建議,對某些學生──例如來自貧窮家庭、需要特別輔導、以及幼兒,學習藝術
對增進基本學習及社交技巧的效果更為明顯。

研究主持人、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 James Catterall教授表示,一般認為休閒的
藝術,有助於學童學習嚴肅課程的觀念,與事實相去不遠。例如:戲劇增加閱讀
理解,音樂有助於學習數學概念、閱讀技巧及認知發展,而視覺藝術同樣促進了
閱讀技巧及內容的了解。

※恐懼
阻礙自我發展成功的幾個因素:恐懼失敗、恐懼自己不夠好、恐懼被人發現自
的缺陷、恐懼他人的否定、恐懼貧窮、恐懼未知。

相較於自我批判與內心的恐懼,其實別人的批評還比較容易克服。

※語言
神經科學家葛林菲德(Susan Greenfield)提出人類的語言能力沒有明顯的界線
,出生在多語環境的孩子,很可能自然而然學會這些語言。相對地,身教與言
就在這裡發揮潛在功能。

※嘗試
認知科學家提出「神經篩剪」(neural pruning)觀點:幼兒腦部一直處於不斷
進化、改變的狀態,也對環境刺激有強烈的反應。在成長初期,腦部會經歷一
發展過程,會剪掉我們下意識認定沒有長期用處的神經傳導路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