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蒐集了很多真實且成功的故事,印證「發現天賦」如何讓你活出自己,而且能快樂的生活。具體有趣的內容,勾動心底的想法,改變許多慣性思考

讓天賦自由.jpg 

Ken RobinsonLou Aronica著(2009.6):讓天賦自由The element。臺北市,天下遠見。

 

    一個平常上課不太專心的六歲小女孩,在上繪畫課時異常投入;上課20分鐘後,女
孩仍沉浸在自己的創作。

老師十分驚奇她的專注,隨口問小女孩:「你在畫什麼啊?」

小女生頭也沒抬地說:「我在畫上帝啊!」

老師訝異地說:「可是沒人看過上帝的長相呀!」

小女生說:「等一下他們就知道了。」

   

    你還記得小時候無限的想像力和超強的自信心嗎?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對自己越來
越沒有信心,也逐漸把腦袋裡的各種奇幻想法一一遮蓋,期望自己符合社會需求、從
眾而為。

 

    在師資養成過程中,前輩們不斷提醒的「因材施教」、「開啟兒童多元智慧」、
「給孩子們屬於他自己的舞台」、「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
字字箴言仍在耳邊縈繞
,但我們卻常屈於課程進度與社會期待,發揮工廠統一作業的精神(別小看這也是多
年教學經驗的累積和辛苦的課程討論所得呢!),每每在整日拼鬥之後,教學省思的
時候(但願大家都有這個習慣
),驀然發現自己無心的言語傷害了多少信任你的心
靈、自己認為最適合的學習內容,其實也只是快速達成「教學目標」的捷徑而已。

 

    剛接觸本書,是今年暑假前往美國擔任僑委會委派海外文化教師工作時,在飛機上
打發時間的閱讀。沒想到在許多有趣的故事下,一刀刀刺進心底,沉痛且當頭棒喝;
隨著美國巡迴的教育體驗,更讓自己痛思過往的疏失與不足。

 

    這本書給我很多得啟示,推薦給大夥兒,至少仍在教育工作崗位上的朋友們,值得
一讀。也許深具教育愛的各位都已達到其中大部分的教育原則,那就不妨建議您看看
其中
50多個發人深省的成長故事吧!

 

    以下節錄書中對我影響較大的片段,提醒自己,也分享給你。


※我們都很確定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諾貝爾獎得主,但是所有的人都身懷獨特

  的天賦與熱情,能夠驅使我們創造超乎想像的成就。


※犯錯並非等於創意,有時候犯錯就是犯錯。但若沒有犯錯的準備,原創性就無

  從出頭。


※人口成長的衝擊,其中一部分是新增的龐大人口將以超乎想像的方式,使用尚

  未發明的科技,去從事目前不存在的職業。


※許多人把熱情拋在一邊,去從事不十分熱衷的工作,只為了獲得物質安全感。

  事實上,你為了維持生計而接受的工作,很可能在未來十年內就被發包到海外

  去了。如果你從未學習如何創意思考,並探索自己真正的才能,到時候你該做

  甚麼呢?


※「天命」就是「天生資質」與「個人熱情」的結合,兩個先決條件是「態度」

  與「機會」。歸屬於天命的順序為:我有、我愛、我要、在哪?


※你要先了解自己有能力做甚麼,才能知道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


※許多人有某方面天生的能力,卻不認為那就是自己的天職。因此不僅要有天資

  ,還需要熱情。


※「態度」指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與環境。熱愛工作的人常說自己很幸運,自認

  沒有成就的人則說自己運氣不好。成功的人身上幾乎都有相似的態度:堅忍、 

  自信、樂觀、企圖心,以及不屈不撓。


※你能否歸屬於天命,經常也取決於是否結識其他懷抱相同熱情與奉獻精神的人

  。實際的做法就是積極尋求機會,多方探索自己的天賦。


※「我不接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
--全球知名搖滾樂手米克.佛利伍(Mick

   Fleetwood


※人的感官有五覺:味覺、觸覺、嗅覺、視覺、聽覺。各自配合一個器官。

  直覺(第六感)、平衡覺(西非迦納東南方的安洛由族人Anlo Ewe

  多數心理學家認為還有:熱覺(包含冷熱,不同於觸覺)、痛覺、前庭覺(也

  就是平衡覺)、運動覺(本體覺)


※創意與革新的天敵就是「常識」。你覺得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就是你完全不在

  花時間去理解的事。


※當我們被問及:「你有多聰明?」都以為自己知道答案,其實真正的答案是: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錯誤。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迦納(
Howard Gardner)的七大智慧:語文、音樂、數學、

  空間、肢體動覺、人際(與他人的關係)、內省(對自己的認識與了解)。


※史登堡(
Rober Sternberg)是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他

  認為智力可分三種:「分析力」是運用學術能力解題、完成傳統智商測驗的能

  力;「創造力」是因應新奇狀況、想出獨門解決方案的能力;「務實力」則是因

  應日常生活的問題與挑戰的能力。


※心理學家與暢銷作家高曼(
Daniel Goleman)強調「情緒智力」與「社會智力」


※拼布藝術家林枸(
Faith Ringgold):「我的國中美術老師要求我們要用「心」觀

  察,而不是用眼睛。」


※「想像力」是人類所有特殊成就的來源。跟其他能力比起來,想像力才是讓人

  類遠遠超過其他生物的特質。因為想像力,人類才能回憶過往、思考當下、預

  測未來。


※整體而言,創作必定是在發想、篩選與精進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創就是生產

  ,所以必須透過媒介才能展現創意。


※從事創意工作的人通常有個共通點,他們都熱愛自己運用的媒介。對工作懷抱

  熱情的人,並不像一般人那樣把工作視為勞務;他們之所以工作,是因為他們

  喜歡工作,並且在工作中找到天命歸屬。


※「沒有出錯的準備,原創性就無從出頭。」


※「優質教育取決於優質的教學工作」


※所謂創意,就是在既有的事物之間發覺新的關連;事物不曾改變,你看待它們
 

  的方式與角度卻已不同。


※漂泊合唱團(
Traveling Wilburys)之所以成功,並非因為團員的思考模式一致,

  反而是因為他們各不相同,各有獨特的天賦、興趣、音樂風格,卻能在合作過

  程中,讓個別差異激發彼此的靈感。


※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世間本無好壞之分,端看個人想法而定。」


※當你進入「神馳狀態」,你會心手合一,你的天命體驗立刻轉化,讓你變得心

  無旁騖、專心致志,能夠活在當下,浸淫在當下的經驗之中,以你的最佳狀態

  發揮所長。你的呼吸方式改變了,身心融合為一,似乎身輕如燕地被吸入了天

  命的中心。


※歸屬天命,有跡可循,最明顯的就是自由與踏實的感受。當你從事自己熱愛又

  擅長的工作,才可能覺得活出了真實的自我,成為你理想中的自己。你覺得自

  己做著天生該做的事,也成為你天生該成為的人,這就是歸屬於天命的狀態。


※契克森米哈頓(
Mihaly Csikszentmihalyi)博士的著作『快樂:從心開始』(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心流(或稱為神馳)就是精神秩序完

全和諧的一種心靈狀態,此時人們追求任何事物,純粹是為了對事物本身的熱

愛。」博士提出「喜悅的元素」,也就是所謂「最優經驗」的組成元素,其中

包括:發揮你的才幹面對挑戰、完全沉浸於某項活動、清晰的目標與收穫、眼

前的工作可以讓你專注到忘卻其他一切、自我意識消失,以及時間感的轉變。

  「最優經驗的主要特色是,經驗本身就是個人的目標。」


※我們應該常常思考:「如果我能隨心所欲,如果我不必擔心生計或他人對我的

  看法,我最想做甚麼?」


※「尋找讓你看見自己的伙伴」:你必須找到合適的族群,才有助於找到天命。

  相反的,如果你深深覺得與目前的族群格格不入,或許你就該轉頭往他處去尋

  找了。


※所謂的「族群」包含兩個概念:「範疇」(相同的專業)與「同好」(共同的興

  趣)。


※「族群」可以產生三種影響深遠的效果:「認同感」、「啟發」,以及點石成金的

  「綜合效益」。


※結識其他跟你懷抱相同熱情的人,可以讓你知道自己一點也不孤單,或許有很

  多人不懂你的熱情,但志同道合的人卻能完全了解。你可能不喜歡他們本身的

  個性,甚至不喜歡他們的作品,這都非常合理,但也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

  你們有共同的熱情獲得彼此的認同。置身於你的族群裡,你們不僅能盡情討論

  專業話題,相互激盪創意,切磋專業技巧,還能不忌諱地發表你對某些東西的

  喜惡。


※創作團隊都具有「動能」。他們必須站在同等的地位,相互提出質疑,並把批

  評視為刺激進步的正面因素。


※社會心理學家泰弗爾(
Henri Tajfel)與特納(John Turner)將「球迷的行為」

  稱為「社會認同理論」或「去個人化行為」(deindividuation)。他們認為,加

入特定團體可以讓人獲得自我認同感,而且人們多半傾向於加入某些可以提升

自信心的團體。就某種程度而言,他們相信這種幾乎不著邊際的關連,可以讓

自己看起來更稱頭。


※尋找天命的阻礙有三個「障礙同心圓」:個人、社會、文化。


※不論殘疾與否,「態度」在追尋天命的道路上都是極為重要的因素。當你有強

  烈的意志,希望自我實現,你便能堅持下去,否則即使身體毫無缺憾,也將處

  於相對劣勢。因為自我懷疑與恐懼所產生的內心障礙,恐怕不下於環境與境遇

  的外在障礙。


※傑佛斯(
Susan Jeffers)的重要著作『向生命下戰帖』(Fee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心中的恐懼會阻礙你盡情揮灑生命、對世界做出貢獻。這些恐懼包

  括恐懼失敗、恐懼自己不夠好、恐懼被人發現自己的缺陷、恐懼他人的否定、

  恐懼貧窮,以及恐懼未知。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科爾賀(
Paulo Coelho)從小一心渴望成為作家,

  父母期望他成為律師,於是先後三次送他進精神病院,他們知道孩子絕頂聰明

  ,深信有光明的前途,因此履行為人父母的職責,試圖將他導回正途,但家庭

  阻力如此之大,他依然繼續寫作。

  「對你有好處」的工作若阻礙你實現自我,其實也並非真正對你有好處。


※發展心理學家哈里斯(
Judith Rich Harris)研究朋友與同儕對年輕人的影響,發

  現影響個人發展的因素有三種:個人性情、父母、同儕,並認為同儕的影響力

  大過於父母。他說「孩子與同儕的共同環境,可以塑造孩子的行為,並改變孩

  子天生的個性,因此決定了孩子在未來會成為怎樣的人。」


※「從眾行為」的影響,孩子會因為破壞規矩而被排除在團體之外,於是他會為

  了維繫同儕關係,而否決了自己心靈深處的熱情。


※管理學作家哈維(
Jerry B. Harvey)提出「艾比林矛盾」(Abilene Paradox):德

  州寇曼市一家四口在炎熱的午後,彼此為了顧及未知的他人想法,都勉強自己

  同意前往53哩外的艾比林市吃晚餐,結果大夥兒都弄得人仰馬翻、彼此都不

  高興。


※群體的力量在於認可成員的共同利益,集體思考的危險則是抹滅了個人判斷力

  ,一個團體若思想一致、行動一致,那麼跟一群魚有甚麼不同?


※既然追求天命的重點在於發現自我,你若被困在一個必須從眾的環境中,便無

  法發現自我,因為你無法在群體裡成為獨立個體。


※每個人都會碰上或好或壞的際遇,際遇並不能完全左右你的生命,重要的是你

  面對際遇的態度。


※心理學家韋斯曼(
Richard Wiseman)在他的著作『幸運的配方』(The Luck Factor

  指出幸運人士的四個特徵:讓運氣發揮最大效益、懂得聆聽自己的直覺、慣於

  預習自己的好運、不允許自己被厄運箝制。


※敞開心胸、接受新機會的方法之一,就是「刻意」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尋常的情

  況,你將因此把世界看成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地方,並善加利用某些大有可為的

  機會。如果你專注的焦點過於狹隘,可能因此錯失身邊不斷循環出現的機會。


※很多孩子光是知道有人關心他,學習情況就能改進。


※「良師」能提供你四種功能:

  「辨別」:辨別你的才能與熱情,究竟是屬於哪個範疇裡的哪個特定領域。

  「鼓勵」:他不允許你沉溺於自我懷疑,或自以為夢想遙不可及。

  「輔助」:提供建議與技巧,他在一旁幫助你從錯誤中學習、重整旗鼓。

  「督促」:真正的良師會提醒你,而不是把「過關」當成目標。


※人們之所以認為自己的時機已經過去,已經無法實踐真正的自我,是因為把生

  命視為線性,以為人生好似繁忙的單行道,只能不斷往前走,別無其他選擇。


※神經科學家葛林菲德(
Susan Greenfield)提出人類的語言能力沒有明顯的界線

  ,出生在多語環境的孩子,很可能自然而然學會這些語言。


※認知科學家提出「神經篩剪」(
neural pruning)觀點:幼兒腦部一直處於不斷

  進化、改變的狀態,也對環境刺激有強烈的反應。在成長初期,腦部會經歷一

  個發展過程,會剪掉我們下意識認定沒有長期用處的神經傳導路徑。


奧克拉荷馬州詹克斯學區的「雅致生活中心」(Grace Living Center)養老院在

  附設托兒所提出「書伴計畫」,用大玻璃牆面教室,讓老人陪伴小孩配對讀書,

  結果孩子閱讀程度達三年級水準,對話內容也顯著成熟;老人服藥量減少。


※青春之泉確實存在,就是你的心靈、你的天賦,還有你為自己與所愛的人發揮

  的創意。只要懂得探索這股泉源,你將能超越年齡的限制。


※業餘人士(
amateur,源於拉丁文amator,意思是愛人、忠誠的朋友,或為了

  一個目標而全心努力的人)從事的活動,目的並非金錢酬勞,而是實踐熱情。

  所以,真正的業餘人士,就是在工作之外找到天命的人。


※英國智庫德摩斯(
Demos)委任李德比特(Charles Leadbeater)與米勒(Paul

Miller)研究一份報告「專業餘革命」(The Pro-Am Revolution)指出:專業餘

  者是「社會新混血」,他們在辦公室之外追求自己的熱情,投入的精力與奉獻

  的精神並不同於一般休閒嗜好,也因為投入程度之深,而獲得心靈的洗滌,甚

  至有助於彌補工作上的缺憾。


※為了找到天命歸屬,你不見得必須丟開一切,砸下每一天的每一分鐘。為了追

  求自己的熱情,而拋開人生的職責或工作,對某些人而言實在不切實際。


※教育體系其實不需要改革,需要的是轉型。轉型的關鍵也不是追求一致性,而

  是適應個體需求,發現每個孩子的個人天賦。我們營造的教學環境必須讓孩子

  產生學習慾望,並自然地發現自己真正的熱情。


※優秀的老師向來都了解他們的任務不是教課,而是教學生。


※教育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各國應該都要採取米其林的教育品管,但普遍可見

  的卻都是速食模式。教育的未來發展所憑藉的原則並非「一體適用」,而是「因

  材施教」;不是鼓勵群體思考或「去個人化」,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深入探索人類

  多元的潛能。


※沙克(
Jonas Salk)是發明小兒麻痺疫苗的科學先驅,他在晚年深有所感:「如

  果地球上所有的昆蟲全部消失,那麼在50年內,其他生物也將隨之滅絕;但

  是,如果人類從地球上消失,在接下來的50年內,其他所有生物將會蓬勃發

  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沈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